真正赚钱的人,都在偷偷提升一种能力

2025-05-30

真正赚钱的人,都在偷偷提升一种能力

聪明的人靠记忆

开悟的人靠连接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用科学思维,提高悟性

很多人到了中年,才终于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:

真正阻碍你赚钱的,不是努力不够,也不是机会太少,而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,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
你有没有这种经历:

明明熬了很多夜、开了很多会、跑了很多项目,最后却发现不过是在原地打转;反而有些人,看起来没多用力,却总能抓住关键,一步到位。

说白了,你缺的不是勤奋,而是“悟性”。

但悟性真的是天生的吗?

其实,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,尤其当你掌握了一个工具:科学思维。

今天帮你搞明白在现实中苦苦摸索、却始终觉得“哪里不对劲”的人。如何用科学思维,真正提高悟性,从思维的底层结构上突破人生的困境。

一、科学的本质:概念、分类与逻辑

在进入正题之前,我想先谈谈科学的本质,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思维的精髓,也为提升悟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提到科学,不得不说古希腊的两位重要人物:毕达哥拉斯与亚里士多德。

毕达哥拉斯指出,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类主观判断之外的自然规律,这些规律符合逻辑,是可以推演出来的。

例如,勾股定理就是一种普适规律的体现。而在此之前,人类对世界的解释大多基于“我觉得”凭主观想象来理解现实,比如早期的神话。

“我觉得”这三个字,是阻碍开悟的障碍。因为一旦陷入主观感受,人就容易自圆其说。所谓“开悟”,其实是主观去理解客观,是你看清楚世界本来是什么样。

亚里士多德则从方法论层面补上了一课。他提出,科学是建立在概念、分类和逻辑这三大支柱之上的。

我们从概念讲起。翻开任何一本科学书籍或哲学著作,第一页几乎总是定义概念。因为若概念不清,思维便会混乱。中文表达上存在天然的模糊性,因此我们更需要格外注意概念的准确性。

例如,若你想领悟股票市场的规律,就必须先搞清楚“股票市场”指的到底是什么。巴菲特说的股票市场、吉姆·西蒙斯说的股票市场,和你理解的那个“赌场”概念,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。如果你把它当赌场,自然无法领悟投资的规律。

分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。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影响深远,很大原因就是他奠定了对知识系统的分类体系。我们的大脑难以一次性理解整个复杂世界,必须拆解、归类、逐个击破。比如我们常说“先不考虑某种情况”,其实就是在人为划分范围,以便逐一理解。

到了牛顿时代,科学再进一步:规律公式化、数学化。这使得复杂世界被简化成一组公式,不仅便于记忆和传授,更重要的是可推广、可预测。

例如牛顿第二定律。这个简单的公式,能帮我们理解很多社会现象。

比如,有人始终搞不懂平均主义为何不可行,老师讲了无数次都没效果。其实,如果他理解了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,或许就明白了社会改变是有惯性的,要靠持续不断的推动力才行。

悟性高的人,不在于记住多少定律,而在于能将已知的规律“触类旁通”,以旧解新,以简驭繁。

二、科学方法之一:建立知识树

我们从“科学的本质”过渡到“科学的方法”。第一种方法,是建立知识树。

这是一种把零散知识点连接起来、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。早期人类的知识是碎片化的,比如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,但未必知道四边形是360度。两者虽然相关,但没有联通。

而建立知识树,就是用逻辑与联系把分散知识整合起来。科学史告诉我们,知识一旦系统化、结构化,发展速度会成倍加快。

比如你学会了一个逻辑知识点:“从错误前提出发,可以推导出任何结论”。你会不会因此反思自己过去的推理方式?会不会审视媒体上那些“如果当年如何如何”的假设?

可惜的是,大部分人不会。知道了结论,却不会更新整个认知框架。

悟性高的人不一样,他们听到一个新知识点,会连带更新整棵知识树,并在之后的思考中时时调用、反复使用。这种能力,就是悟性在进化。

再举个例子:

某家公司营收年年增长,却一边拖欠货款、一边裁员。这明显违背常识,业绩好的公司应当扩张才对。那它究竟是“赚钱”还是真在“作假”?

如果你懂得逻辑中的“矛盾律”(A和非A不能同时为真),就能立刻推断:一定有一个说法是假的。

悟性高的人,不靠直觉,而是靠逻辑拆穿假象。

三、科学方法之二:绘制思维导图

悟性高的第二个方法,是学会画思维导图。

你脑子里的知识虽然丰富,但一件复杂事件牵涉的因果链条可能很长,用嘴讲不清、用脑想不清,这时候画图就是利器。

比如我们探讨“日本为何经历失去的30年”。这绝不是单因解释能说明的,产业结构、出口依赖、市场被中国抢夺……每一项都是变量,还相互影响。如果不画出来,你很难看清它们的交叉关系。

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,需要清晰标出:

- 起因

- 结果

- 关键节点

- 涉事人物(如果有)

一旦画清楚,逻辑自然浮现,结论也就水到渠成。在外人看来,这是“灵光一现”,但其实只是你系统化表达了已有知识而已。

四、知识树 vs 思维导图:学习 vs 应用

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:

- 知识树

是你脑中的“数据库”,是一套结构化的知识体系;

- 思维导图

则是你面对具体问题时调用知识树的“查询方式”和“问题分析地图”。

你可以把前者看作“学习的产物”,后者看作“学习的应用”。

所谓悟性高,就是你有一棵扎实的知识树,又能娴熟地调用它去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。

写在最后

一个人真正的悟性,不是瞬间开窍的奇迹,而是源于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+ 系统化的应用能力。

理解科学,掌握方法,提升悟性,是普通人通向非凡的路径。

悟性高的人,不是记得多,而是连得快;不是懂得深,而是看得透。